你有哪些家人?你的家是什么樣的?
過去,我們常常見到的家庭是這個樣子:一幢溫馨的房子、一個爸爸、一個媽媽、一個小男孩、一個小女孩,有時,還有一只狗或一只貓。
可是現(xiàn)實中,我們看到的卻常常不是這樣。
有的孩子的確是和爸爸媽媽一起住;有的只跟爸爸,或者只跟媽媽住;有的還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待在一起;而有的孩子,甚至借住在別人的家。
英國繪本《各種各樣的家》講的,就是“家庭”到底是個什么樣。
作者瑪麗?霍夫曼(Mary Hoffman)是英國的暢銷書作家,從圖畫書到小說,她已經(jīng)為兒童創(chuàng)作了90多本書。
繪者羅絲?阿斯奎思(Ros Asquith) 畢業(yè)于劍橋大學,專攻藝術專業(yè)。她在英國《衛(wèi)報》做了20年的漫畫家,為年輕讀者創(chuàng)作和插畫了60多本書,包括了在蘭登書屋出版的最暢銷的Teenage Worrier系列。
除了家庭成員,《各種各樣的家》還從孩子的求學環(huán)境、父母的工作狀態(tài)、度假方式、食物、衣服、寵物、每個人的業(yè)余愛好、搭乘的交通工具各方面,談到了家與家的不同。
這本書是我與朋友們聊到“離婚”話題時,偶然得知的。
隨著社會和環(huán)境的變遷,家庭的形式也在逐漸轉變,但是,受干擾的是非心讓成年的我們,在無意中戴上了有色眼鏡,并把這樣的觀念傳遞給了孩子。
所以,不知何時,我們認定了離婚家庭一定是殘缺的,認定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,就一定要給予他足夠富足的生活,認定了父母一定要足夠強大,要為孩子撐起一片天……
《道德經(jīng)》曰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?!敝v的是天地不感情用事,對萬物一視同仁。
《各種各樣的家》做到了同樣的回歸。它沒有情緒,不談是非,用孩子的視角和語言,簡單、直接地描述不同的家的樣子,字里行間卻無不透露出“平等”“平和”和“尊重”,讓人感受到作者的大智慧,以及對世界深深的愛和慈悲。
它不說“貧窮”和“富有”,只說“有些小家庭住在大大的別墅里,有些大家庭住在小小的公寓里”;
它告別成人的定義,不提“同性戀家庭”,只闡述最本真的事實“有些孩子有兩個媽媽,或者有兩個爸爸”;
它不對殘缺的家庭施以同情,只說“有些家庭,成員真的很少,只有兩個人也能組成一個家庭”;
它也不美化,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“還有些人,無家可歸”。
如此,孩在輕松的閱讀和溫馨的繪畫中,認識了不同的家庭,也認識了這個多元的、無需一分高下的社會。
然而,這僅僅是個繪本而已,真正對孩子價值觀產(chǎn)生巨大影響的,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父親和母親。如果我們自己都覺得“離婚”“單親”是一種殘缺,那么孩子更難以從這個既定的事實中收獲積極意義。
積極?沒錯。
“離婚會傷害孩子”這一信念其實只立足于人們過去的經(jīng)驗,心理咨詢師Blue認為:
在一個吵鬧不斷的完整家庭中生活,還不如生活在一個平靜的單親家庭中。
出自單親家庭的優(yōu)秀孩子有很多,由于早期的心理學研究是在離婚根本不被社會認同的時期進行的,只考察離婚家庭孩子的病理特征,如焦慮、攻擊性、抑郁等癥狀,因此也只能得出“離婚有害”的結論。
而如今,公眾對離婚已習以為常、見怪不怪了,研究者才得以承認,離婚家庭的孩子身上也可能有積極影響,比如,從父母緊張的關系中解放出來,更加獨立,對壓力更能容忍。
那么,怎么和孩子談“離婚”呢?夏丁玲老師一直提倡:
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,任何事情的處理,繪本+故事+溫馨的氣氛,永遠是個值得推薦的方式。
如果孩子能夠溝通,可以找一個寬裕的時間,用委婉的開頭告知孩子現(xiàn)狀,再傾聽他對此事的看法和情緒。
這里,尹建莉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》書中的一段也許能提供幫助:
“很多年前,我和你爸爸相遇了,我們很喜歡對方,非常相愛,所以我們選擇生活在一起,我們結婚了,然后非常幸福地生下了你。他成了你的爸爸,我成了你的媽媽,你身上流著我們兩個人的血,我們都非常愛你,而且這個愛一直沒有改變,以后永遠都不會變。
現(xiàn)在,我和你爸爸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倆不再適合在一個家生活,如果不分開,我們都會非常不快樂,如果分開了,都很快樂,所以我們商量好,準備分開了,這叫離婚,然后去尋找各自更喜歡的新朋友。這就像你和小伙伴們玩耍,前一段時間你和豆豆特別好,但這幾天你又和毛毛特別好,因為毛毛比豆豆更讓你喜歡,你喜歡誰就和誰一起玩。
雖然我和你爸爸分開了,但他會經(jīng)常過來看你,他永遠是你的爸爸,會永遠愛著你。媽媽也永遠是你的媽媽,媽媽也永遠愛你,我們對你的愛沒有一點點變化。媽媽和爸爸離婚,是我們兩個人的事,和你沒有關系,我們會處理好的,我們以后還是會像普通朋友一樣互相關心,互相交往?!?/p>
對于離婚家庭的育兒難題,夏丁玲老師提到,“相比于如何對待孩子,單親父母離婚后如何自處更值得關注。不管是離婚之初還是離婚后的時光,單親父母們都要有能夠讓自己恢復體力和心力的方式和支持者?!?/p>
存在即合理。原來,單親父母無須感到愧疚,更不必刻意去“補償”或“糾正”。再回頭看“離婚”這件事,你還惶惑嗎?
只有父母真正以寬容、開放的心,去對待貧窮、富有、同性父母、單親等等異己的人和事,孩子才能懂得如何接納自己,也接納他人,才懂得如何不拘泥于偏見地獨立思考,才懂得如何不設防、不區(qū)別地去愛,去追求卓越、體味幸福。